2020報稅懶人包:這樣節稅省很大,5大變革不可不知!

【早安健康/李宇涵報導】五月繳稅即將登場,今年受到疫情影響,行政院陸續祭出繳稅的紓困辦法,緩解國民的經濟壓力。為避免報稅人潮擁擠,財政部長蘇建榮14日表示,綜所稅申報期間將全面拉長6月30日,等於有2個月可以申報。
其實從去年歲末開始,財政部已悄悄地替國民的荷包著想,陸續推出新的減稅方案,你是否已經掌握新制的資訊了呢?如果還是霧煞煞,那就趕快努力做功課替自己省下紅包錢吧!
個人綜合所得稅五大減稅新制一次看
不少人會疑惑為什麼稅制每年都不一樣呢?這是因為每年的經濟表現不同,所以財政部會依據消費者物價指數,衡量國民經濟狀況,再決定國民納稅能力,所以繳稅機制會隨著每年狀況而有所調整。今年主要新增了五項減稅機制:
- 薪資所得計算擇一減除會更省
去年歲末,財政部拍板宣布2020年開始,基本生活費每人從17.1萬元提高至17.5萬元,等於每個人增加4000元的零用錢。
不過還有另一種方式可以提高減稅額,將免稅額加上「幼兒學前扣除額」、「身心障礙扣除額」、「儲蓄投資扣除額」與「教育學費扣除額」。這2種方式,哪一種對你來講比較划算呢?請繼續看下去……
- 第一種計算方式:每人17.5萬元 × 申報戶人數
- 第二種計算方式:免稅額 + 標準(或列舉)扣除額 + 「幼兒學前」+ 「身心障礙」+ 「儲蓄投資」+ 「教育學費」
看看哪一項結果數字比較大,將其列入總和所得下減除,如此一來就可省下更多的錢了!這一種改變對單薪家庭與擁有多名成員的家庭有幫助。
- 增列長照扣除額12萬元
因應高齡化社會的長照需求,不少夾心族飽受經濟與照護壓力影響,因此,財政部新增每人每年可享12萬「長照扣除額」,以減輕國民稅負,預計有29萬戶受惠。
財政部指出,家裡有長輩申請外籍看護,或是有委託照護服務機構者,皆可申請,若你是在家照顧長輩的納稅人,須檢附巴氏量表或身心障礙手冊,同樣也適用於這項。
不過長照扣除額3項排富條款,包含如果你今年的「綜所稅率超過20%」,「股利所得按28%稅率分開計算」,或者「基本所得超過670萬元」皆不適用申請。
- 薪資扣除額超過20萬元,可選「名模條款」讓你更省錢
過去薪資扣除額為20萬元,不過因為名模林若亞2006年報稅爭議事件,財政部依循大法官釋憲,在今年增訂薪資所得計算方式,可以在薪資所得上選擇扣除20萬元,或者列舉「工作必要費用」。
「工作必用費用」包含「職業專用服裝費」、「進修訓練費」、「職業上工具支出」3種,每項費用分開計算,個別上限為薪資收入的3%,如果發現這三項加總費用高於20萬元,就可以選擇核實扣除。此項「名模條款」對年收入超過670萬元的族群較有利。
- 扶養「無謀生能力」親屬,可享17.5萬元扣除額
財政部在今年3月正式通過扶養親屬認定條件,原本扣除額是,扶養的尊親屬未滿60歲,其年收入低於8.8萬元才能列報;今年直接將標準拉高至17.5萬元(以新制基本生活費為標準),適用長照扣除額的親屬也屬於扶養對象。
- 支持參選捐贈列舉扣除不可超過綜所稅20%、20萬元
捐錢可以節稅是國民皆知的事,但是捐錢給政黨能不能報稅呢?根據《政治獻金法》指出,每一人對同一組參選人的捐贈總額,最高10萬元為限,並且同一申報不能超過當年申報綜所稅總額20%,金額也不能超過20萬元。
「無卡報稅」時代來臨,行動身分識別認證首度上路,下一頁教你完整步驟!
同婚伴侶報稅也可以在一起
2019年台灣正式通過同性婚姻,報稅申報申請書已無「夫妻」說法,修正為「納稅義務人及配偶」,所以同性伴侶今年報稅也可一起申報了!不過,建議事先試算「分開申報」與「合併申報」的差異,再選擇比較划算的方式送出;且結婚第二年開始就必須採用合併申報方式。
無卡就可以報稅囉!「行動身分識別」認證今年上路
財政部北區國稅局指出,過去多以健保卡或自然憑證報稅,必須搭載讀卡機才能讀取實體卡,接著才能登入報稅系統,但是國民使用科技習慣逐漸改變。因此,財政部在2019年導入內政部發展的「行動身分識別標準」(Fast Identification Online),只要用手機綁定行動身份,就可以直接透過APP「TAIWAN FidO」,利用指紋或者臉部辨識系統完成驗證,報稅就再也不需要插卡了。使用步驟如下:
- 手機下載「TAIWAN FidO」APP
- 到台灣行動身分識別官網,以自然人憑證登入並完成註冊(還是需要使用讀卡機與實體卡片,但只需要使用這一次!)
- 以後只要運用手機上TW FidO APP,搭配電子申報繳稅服務網之QR code即可
原文引自:2020報稅懶人包:這樣節稅省很大,5大變革不可不知!
延伸閱讀:
- 明年報稅有長照扣除額12萬元!在家照護者別忘了辦好這件事
- 5月報稅省稅金!想節稅,健保費這樣申報沒扣除額上限
- 大吃這盤竟致癌?早餐店2樣中槍,營養師解答了
- 知名經濟學家沈中華60歲胃癌病逝,這些症狀很無感卻凶險!
- 冷氣助攻,到餐廳吃飯隔一公尺也被傳染!醫師教5招自保
延伸閱讀:
>>立即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,週週抽【健康好禮一份!】
Source link